今天,我国电力行业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安全制度体系、安全管理机制,现代化的安全技术手段,为什么电力安全生产事故依然还会发生?
新时代,我国安全生产工作需要实现新跨越。《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》明确强调“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,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,完善国家安全体系。”电力安全作为国家安安全全体系重要组成部分,已经不仅仅是电力职工、电力系统的安全,更涉及到公共安全、乃至国家安全。
电力行业的如何打通电力安全生产工作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突破安全制度、安全管理机制、科学技术的边际效应?
对此,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宋守信给出的答案是,电力安全文化能够提升广大电力职工的安全意识、安全习惯、安全能力,是破解当前电力安全生产深层次难题的有效手段。
我们应该如何审视电力安全文化?电力安全文化真的可以提升安全制度、安全管理、安全技术效能吗?日前,记者对宋守信教授进行了专访。
宋守信:为了降低电力安全生产事故,我国政府、企业经历了是数十年的探索、实践,的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,然而当前电力安全生产制度、管理、技术的效能并未发挥到最大,边际效应越来越明显,这是电力行业安全生产事故不断出现的主要原因。
我国电力安全生产工作经历了漫长发展历程,不同阶段采取的不同措施均取得成效。第一阶段企业采用人盯人,以安全监督的方式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;第二阶段是企业建立安全制度,用制度约束人;第三阶段企业引入科技手段,用科技加强安全防控;第四阶段是企业采用安全关口前移机制,即风险管理模式。
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,电力行业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,风险敞口也在加大,安全管理面临着巨大的人力、时间、资金成本。
显然,仅靠增加资金、人力、技术投入保障安全生产面临诸多挑战,而通过建设符合我国电力生产实际的安全文化,对于提升安全生产人力、技术效能比单纯增加投入更加重要。
宋守信:电力安全文化有两个层次,一个是表层文化,一个是潜流文化。表层文化是行业自上而下不断倡导的,企业专注建设的规章制度、形象、厂容厂貌等层面的文化。潜流文化是员工内部形成的文化氛围,涉及广大电力职工真实的安全态度、安全行为、安全习惯、安全能力等层面。电力安全文化建设有时会出现表层文化和潜流文化脱节情况,甚至会出现员工抵触情绪,只做表面工作,糊弄了事,安全文化建设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。
新时代,我国电力企业对安全文化重要性的认知需要全面提升。电力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做到全员参与、全过程参与。它需要每一名员工养成安全习惯、形成安全作风,创造安全氛围。要让安全文化弥漫在彼此的周围,成为左右大家行为的精神力量。《红楼梦》中有句诗句“好风凭借力,送我上青云”,安全文化就是电力安全生产工作中提升安全管理效能的“好风”。
宋守信:电力安全文化定义很重要,因为定义代表认知,认知决定我们的态度和行动。当前,全世界安全文化定义有几十种,其中,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核委会认为: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、态度、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,它决定于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诺、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。北京市在2007年提出的安全文化定义认为,安全文化是存在于组织和个人中的安全意识、安全态度、安全责任、安全知识、安全能力、安全行为方式等的总和。
2008年发布的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》提出,安全文化是被企业组织的员工群体所共享的安全价值观、态度、道德和行为规范组成的统一体。从这些安全文化的概念可以看出,安全理念、安全知识能力和安全行为方式是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。我们可以理解为安全理念是核心层,安全知识是中间层,安全行为是安全文化的外显层。
宋守信:电力安全文化建设,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。第一阶段是被动约束阶段。对于员工安全生产中的行为必须用制度进行规范,需要发扬员工本能中积极的部分,对消极部分进行约束。通过制度把员工纳入安全生产的正常轨道。第二阶段是确立理念阶段,员工建立正确的安全生产理念,在这个基础上,掌握各种必备的安全知识,养成安全习惯,提升安全素养。第三阶段是自强自律阶段,由于现在安全生产技术不断发展,员工需要持续拓展安全技能,整个企业形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,实现四不伤害,即员工不伤害自己、不伤害他人、不被他人伤害,帮助他人不被伤害,以安全文化全面促进安全生产。
宋守信:无可否认,一家企业发展的确和企业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企业家文化素养也影响着企业的文化。
电力安全文化建设决不能忽视一把手的作用。作为电力全生产的主要负责人,在安全文化核心价值理念、载体、传播机制建设中,他们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。另外,一把手在安全文化中有很强的示范作用,一把手的安全观影响着企业、职工的安全观,一把手的安全行为影响着企业、职工的安全行为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成功与一把手有着必然的联系。
但是,我们必须认识到企业安全文化是产生于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,成长于不同的历史阶段,是长期积淀的结果。企业领导者在建设安全文化之始,都应该首先认识本企业原有的安全文化特点,采取有针对性的建设方法,绝不能主观臆断。否则就会导致安全文化的建设支离破碎。
(宋守信,北京交通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教授,风险管理研究所所长。主要书籍著作:《电力安全人因管理》、《电力安全管理概论》、《电力安全文化管理》、《电力安全风险管理》、《项目管理师》、《电力市场机制》、《电力生产事故预防心理分析》、《电力生产事故预防行为指导》、《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指导》等。)
记者丨张振兴
编辑丨于艺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