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26日,正值元宵佳节,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走近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的蒙洼蓄洪区,一望无际的田野上,绿油油的小麦在春雨中长势喜人。西田坡庄台里,一栋栋白色小楼错落有序,基础设施配套齐全,家家户户门前贴着红春联,挂着红灯笼,年味依旧。

图:国网安徽电力阜阳“小红帽”共产党员服务队员在红亮箱包厂与女工交谈,询问日常工作用电需求。(董晓乐 摄)
第一站
阜南县蒙洼蓄洪区
01
去年夏天,安徽省遭遇极为罕见的洪涝灾害,阜南县蒙洼蓄洪区为缓解上下游防洪压力再度启动蓄洪,西田坡庄台变为“孤岛”。2020年8月18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蒙洼蓄洪区西田坡庄台看望慰问受灾群众。当听到乡亲们说“电没断,水照供,生活用品有人送”时,习近平总书记说:“我一直牵挂灾区的群众,看到乡亲们生产生活都有着落、有希望,我的心就踏实。”
带着总书记的牵挂与嘱托,蒙洼蓄洪区迎来了重建后的第一个新年。西田坡庄台村民王今桂的家中整洁明亮,空调徐徐送出暖风。“现在我们夏天用冰箱,冬天开空调,四季如春。”王今桂说,“多亏了供电公司,洪水来的时候我们还能用上电,我能开农庄也多亏有你们保障呐。”?
王今桂口中的农庄,是他去年创办的老王农庄有限公司。2015年,王今桂因病致贫,后来靠着种地、低保和村公益岗位的收入脱了贫。2020年,在总书记的鼓励下,王今桂萌生了创业的想法,办起了农庄,依托庄台的独特地貌和旖旎风光,带着乡亲们一起发展文旅观光。
脱贫致富,电力先行。蒙洼庄台由于建成年代较早,生产生活发展空间不足,曾是安徽省深度贫困地区,是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。根据行蓄洪区地形特征,国网安徽电力提出“主动防御”建设理念,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7.5亿元改造沿淮行蓄洪区电网,全面解决网架薄弱、单电源供电等问题。蓄洪期间,蒙洼蓄洪区131个庄台全部有供电员工驻守,实现“水进电不断”,为当地农业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。
“如今用电不用愁了,我打算把老王农庄发展成集餐饮、住宿、垂钓、特色农业为一体的庄园,让游客体验真正的庄台农家生活。”谈起新的一年,王今桂满怀期待。
第二站
含山县太湖村
02
“把生态保护好,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,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。”2020年8月19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马鞍山市考察时强调。含山县太湖村正是马鞍山市扎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。2月27日,位于4A级国家森林公园南麓的太湖村绿树莺啼,空气宜人。
“我们太湖村深处大山脚下,耕地少,村民们以前都没什么收入来源。现在,村里大力保护生态,发展扶贫产业,民宿、农家乐、户外拓展基地和电商服务中心都搞起来了,真正实现山上看景,山下休闲。”太湖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主任谢大勇说道,“一到周末和节假日,每天至少要接待游客二三百人,这些都离不开供电的支持。”
2020年,国网马鞍山供电公司对太湖村线路进行分容改造,将原来2660千伏安的变压器增容到3460千伏安,改造输电线路23千米,有效减少低电压、跳闸断电等情况,供电可靠性大大增强。
电稳了,村子里扶贫产业更旺了。据谢大勇介绍,刚刚过去的春节小长假期间,该村几个扶贫产业销售额达100余万元。2020年,太湖村集体通过旅游产业获得收益超过30万元,村中85户193人实现脱贫,人均纯收入超过13000元,增幅达20%。
第三站
金寨县大湾村
03
发展乡村旅游,让太湖村旧貌换新颜,也让大别山革命老区金寨县大湾村的贫困群众鼓起了腰包。
粉墙黛瓦,青山环抱,这个新年,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各项任务的大湾村生机盎然。2016年4月,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考察时,大湾村还是深度贫困村,总书记说,要把老区的经济发展搞上去,让老区的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。五年过去了,大湾村不仅摘掉了贫困的帽子,过上了小康的日子,更是变成了远近闻名的“网红”景点。

图: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全貌。(张朋 摄)
2月27日,走进大湾村,一座新建的“光储充一体5G智能充电站”映入眼帘。站内安装的光储充一体光伏电站集合了光伏发电、充电桩、储能等功能,5G智慧能源综合管理平台可以实现实时管控,为游客提供快捷便利的电动汽车充电服务。道路两旁,每一盏太阳能路灯都可以发电储电,智能调节亮度;新建的30台太阳能灭蚊灯利用太阳能电击灭杀蚊蝇,有效改善当地居住环境。“5G+全电化”建设改造,让这座美丽乡村成为六安市首个“全电化”智慧示范景区。
大湾村里,“5G+VR”摄像头设备实时传输着大湾村美丽的村容村貌。“过去村里各种电线乱得像蜘蛛网,现在电缆入地,干净太多了。”大湾村村民汪达贵说。离乡24年的汪达贵和妻子目睹大湾村的幸福巨变后,返乡做起了民宿生意。“现在环境好,电力足,游客也越来越多。我们老两口要在家门口一边养老,一边创业。”
光伏、充电桩、储能、5G等绿色智慧能源的综合利用,为大湾村注入了全新的发展活力。如今这个自然古朴、宜居宜游的红色旅游网红“打卡地”,已经成为安徽省“稳定脱贫奔小康、绿色减贫促振兴”的典范。
民族要复兴,乡村必振兴。在总书记牵挂的地方,一座座“皖美”乡村正在悄然蜕变,向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奋进。
作者:梁晓辉 姚鑫 何林 张朋